广州轨道交通产业规模预计到2025年可望达到3000亿元
- 来源:南方网
- 2021-09-17 16:33:12
- 收藏
南方网讯 广州市轨道交通产业联盟成立、广州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基金组建……月初,广州大湾区轨道交通产业投资集团成立。近年来,广州的轨道交通产业接连释放出一个又一个的信号。
解读信号,厘清布局。抓住城市轨道交通飞速发展的机遇,广州轨道交通产业通过强链补链延链,全产业链条初步形成,创新水平走在全国前列,细分行业领域龙头企业实力显著增强。随着产业链企业抱团集聚,区域的差异化布局日趋明显。
如今,广州的轨道交通产业企业正在加快走出去,不仅承接国内其他城市项目,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产业链企业“抱团出海”。去年10月,由广州地铁联合体运营维护的巴基斯坦拉合尔市轨道交通橙线开通运行,实现了城市轨道交通全产业链“中国方案”的整体输出。
走出国门,打响品牌。作为“十四五”时期广州五大新兴优势产业之一,广州的轨道交通产业规模预计到2025年,可望达到3000亿元。未来可期。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刺激产业腾飞
人脸识别过闸、站台显示屏嵌入屏蔽门、即将抵达的列车各车厢拥挤程度实时显示……计划在年内开通的广州地铁十八号线首通段刚刚揭开神秘面纱,这条运行速度最快可达160公里/小时的地铁“新秀”科技含量十足。
现下,广州的城市轨道交通已经进入了高强度建设、大线网运营并举的时代。
从地铁的运营里程来看,5年来,广州地铁通车里程翻倍。广州“十三五”期间和2020年的交通发展年报显示,广州地铁2015年运营线路9条、里程266公里,2020年增长至16条、531公里。今年地铁十八号线首通段开通后,广州城市轨道交通的总里程将突破600公里。
客流量是体现轨道交通现实需求和未来前景的一个维度。虽然去年受疫情影响,广州地铁日均客流量从2019年的906万人次下降至659万人次,但今年9月初的数据显示,日均客流量已经恢复至约800万人次。
凭借本土市场的优势,广州“主场作战”。通过在轨道交通建设上采用“设备采购+运维服务”总承包模式,建立起产业联盟与总承包商联合靶向招商机制,培育和引进了一批轨道交通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和重点企业。
截至2020年底,广州市轨道交通类纳统企业为589家。在规划设计咨询、建设施工、运营与增值服务、装备制造等细分行业,各领域龙头企业产值占比在70%以上。2020年全市轨道交通产业规模达到1686亿元,居全国城市前列。
市场需求创造新的风口。轨道交通产业被列入“十四五”时期广州五大新兴优势产业,相关的配套支撑体系逐步完善。
今年8月,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广州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投融资方案(2021—2023年)》提出,未来3年广州全市轨道交通项目67个,资金总需求达3141亿元,年均投资超1000亿元。
广州市发改委提供的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广州轨道交通产业规模可望达到3000亿元。轨交产业的“千亿版图”正在擘画。
企业抱团布局全产业链
版图的庞大,不仅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东风正好”,也与轨道交通产业链复杂、经济拉动作用强密切相关。从线路规划、设计咨询,到装备制造、施工建设、运营维护,产业链上每个环节又可再分出更多的细分领域。
如何将复杂产业链上松散的企业“串珠成链”,形成高效协同和优势互补?共享资源,抱团发展,是广州发展轨道交通产业的重要战略。
2017年底,广州地铁联合佳都科技、白云电气等企业,共同组建了广州市轨道交通产业联盟,为相关领域的企业提供了以政府为指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资本”相结合的轨道交通产业企业合作创新、协同拓展平台。
有了联盟,企业就有了“同好会”。通过整合全产业链创新资源要素,更多的“政、产、学、研、用、资”等机构的协同创新和项目合作成为可能,成为广州轨道交通产业做优、做强、做大的有力支撑。
就在上月底,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网站发布的《关于开展“链金合作”银行及社会资本(第一批)征集工作的通知》,披露了《广州市重点产业链汇总表》。其中,广州市轨道交通产业联盟作为轨道交通产业的链主企业出现。这实际上也是对联盟在轨交产业链完善和发展上的认可和信任。
如今,通过强链补链延链,广州轨道交通产业链已逐步健全,初步形成集研发、规划设计咨询、建设施工、整车装备、关键零部件、运营维保及增值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在运营、设计咨询、培训等领域,具备全国领先的优势地位。
其中,规划设计咨询领域属于广州轨道交通产业强项。分属该领域的广州地铁设计院在去年10月上市,成为国内A股市场首家上市的地铁设计研究院。在智慧轨交领域,全国首个轨道交通智慧大脑穗腾OS、全国首个城市轨道交通垂直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都科技华佳MOS等系统平台正式发布。
新一代通信技术在轨道交通和城市路网交通领域的融合落地,加速了城市交通大脑、智慧地铁大脑等一系列行业领先的创新产品应用。广州的轨道交通基础为智慧轨道交通应用提供丰富场景,同时促成了一批生态链企业的聚集。
佳都科技是华佳MOS智慧地铁大脑的研发企业,也是广州重点产业链人工智能产业链的链主企业之一。企业的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佳都人工智能产业共同体共聚集有产业链企业过百家,其中包括云从科技、方纬科技、文远知行、奥比中光等超10家达到上市估值的企业,供应链伙伴超2500家,预估带动千亿级别的上下游产值。”
轨道交通产业布局的逐步成熟不仅体现在产业链的日渐完善,也体现在产业集聚的空间布局上。
如今,广州各区已初步形成差异化的轨道交通产业布局态势。在白云,广州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区的建设发展形成以机电装备为主的产业集聚;番禺和花都初步形成以车辆修造基地等特色园区为依托的整车和维保基地,以及以广智集团为首的轨道交通类电扶梯整机制造及配套零部件的总部园区。
南沙以中铁隧道局等建筑企业为主体,形成以工程建设为主的产业集聚;海珠发展形成以广州地铁集团为代表的轨道交通总部经济集聚区;越秀初步形成一定的轨道交通设计咨询企业集聚;荔湾初步形成轨道交通技术研发企业集聚。
走出国门向外输出中国方案
实际上,广州的轨道交通产业也曾经历过艰难起步的时期。
“在本世纪初,我们刚进入轨道交通领域的时候,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设备装备、设备制造这一块均为进口产品所垄断。”广州广电运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运通智能”)副总经理王理达回忆。
要打破垄断,闯出“重围”,必须自主掌握核心技术。“当时我们结合自身在机电一体化设备和模式识别技术上的优势,选取了轨道交通领域的AFC(自动售检票)专业作为突破口,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坚持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拥有完全知识产权。”
“目前运通智能的轨道交通产品已经广泛应用在全国40多个城市、全球10多个国家的高铁、地铁线路上。AFC专业上,近几年核心模块的国内市场份额占有率超过50%,整机的市场占有率也在30%以上。”王理达透露。运通智能的母公司广电运通也是广州市轨道交通产业联盟的成员单位之一。
创新是掌握国际话语权的关键。去年,广州轨道交通产业集群企业研发总投入16.8亿元,上年度新增集群发明专利授权量368项。截至2021年6月,广州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参与制定国际和国内标准数量共计202项。
现在,广州轨道交通产业企业正在加快“走出去”的步伐,走出广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广州地铁集团2020年年报显示,去年除了开通运营八号线北延段、黄埔有轨电车一号线、广清城际、广州东环城际铁路以外,广州地铁集团承接的南昌地铁三号线、三亚有轨电车示范线、巴基斯坦拉合尔轨道交通橙线也开通运营,首次走出国门运营国外线路。
从国外垄断技术,到向输出城市轨道交通全产业链的“中国方案”,广州轨道交通产业20年间迎来蜕变。在“十四五”期间,全国轨道交通市场规模仍将继续保持较高增长,这是广州轨道交通产业的机遇。
抓住机遇,广州相关部门表示,将发挥广州市轨道交通产业联盟政企联络、合作创新、协同拓展的纽带作用,全方位整合广州轨道交通产业领域相关平台资源,依托都市圈轨道交通线网建设,构建都市圈快线等级技术体系,全面实现轨道交通智慧化运维、智慧后市场挖掘、产业链集成化输出,推动轨道交通全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
■专家声音
广州市轨道交通产业联盟秘书长姚世峰:
强链+补链
推动轨道产业迈向智慧化发展
“广州轨道交通产业的特点是产业链条完整,覆盖了从设计咨询、工程建设、装备制造到运营服务的各环节。”广州市轨道交通产业联盟秘书长姚世峰认为,广州轨道交通产业经过近年来一系列标志性举措的落实,已逐渐形成规模发展。
在姚世峰看来,轨道交通产业要做大做强,首先在于“强链”。“广州轨道交通产业有几大优势环节,一是设计规划,二是运营。”
他提到,在规划设计领域,广州地铁设计院是国内A股市场首家上市的地铁设计研究院;在运营领域,广州地铁已经具备运营全制式轨道交通的能力,去年还将地铁运用的“广州模式”输出至巴基斯坦,“说明广州地铁在运营领域已经完全具有‘走出去’的能力。”
随着优势环节的不断增强,广州逐渐形成了轨道交通建设领域龙头企业的集聚。姚世峰表示,在增强优势环节的同时,广州也需注意“补链”。“在装备制造领域,近两年在轨道交通产业联盟的带动下,已经吸引大批轨道交通车辆的配套核心部件生产厂商落户广州,补齐装备制造的薄弱环节。”
进入“十四五”,广州轨道交通产业进入整体加速发展阶段。姚世峰认为,广州要在这一领域实现引领,轨道交通产业要向智慧化的方向发力,促进产业的整体升级。“智慧化不仅是资金的投入,更重要的是在规划设计中,就是以‘智慧地铁’‘智慧城轨’为目标,用智慧的手段提升对乘客的服务品质,在建设的过程中也利用智慧建造的方式实现建设过程更加科学、更加安全,也更加高效。”
(南方日报记者郑慧梓黄舒旻)